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既创领了新的人文精神,也在更大程度上撕裂了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关联:工具理性反对价值理性,成为脱缰的野马而不能自控。
道德的自反自觉与道德的实践是并进合一的,离却反求诸己、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便不可能达至经由实践而完成的道德全觉的精神境界。[37] 林镇国:《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台北:政治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4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51页。在佛教语境里,明觉意指佛性之觉本为澄明,到了禅宗那里就变成所谓的明心见性了,佛性本觉也就化为心性为觉。[31]这就是从心性之学的基点出发,将心与性两个维度并举,但此处觉之维度更起作用,因为知是理之灵处与心之灵明是知在阳明那里几乎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致良知不是思解、认知的活动,而是反求诸己的道德实践。所谓致知者,只是教他展开使尽[9],又如《礼记·三年问》说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这样的知一般而言都是知识之知。
[13] 冯耀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第27页。[11]知如识也,但是古人之知—识确实并非今人之知识。须是自一个生出来以至于无穷,便是精。
(《朱子语类》卷七十七) 清代李光地则十分推崇《周易》之卦序,认为卦序一定有它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按照义理来排列的。二、关于卦序意蕴的争论 东汉王充引用京房《易》学的理论,把六十四卦的顺序和历法相结合,认为天气变化随卦而至,不是和政治相对应: 《易》京氏布六十(四)卦,于一岁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严复把《周易》看作因果之书,同时强调太极为真常住者: 《周易》八卦,皆常住因之代表也。余谓屯、蒙,未出险者也。
可以说,《易》之序是《易》学的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天地为取法的最大对象,也是《易》、《老》、《庄》、《春秋》各学派的共识。
如: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故以数统理,若顿八紘之网以围周阹之禽,彼故无所而遁也。可以看出,龟卜的兆象出于自然裂痕,不存在逻辑的思维。同时,学术探索的方向,往往有不约而同的现象,董光璧先生指出清代焦循把卦爻画和卦爻辞都看成符号,以建立完整的逻辑系统,《周易》完全被抽象化、公式化、逻辑化了,而莱布尼茨则希望以《周易》为开端发展出普遍语言,数理逻辑的发展是沿着逻辑、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的道路前进的,正在走向莱布尼兹普遍语言的理想,但还没有完全实现,是否能继续下去,要看易学与科学结合的努力成效如何。
可见圣人法象,以天地为最大,这是《序卦传》与《系辞传》的相通之处。郭彧先生认为《易经》本卜筮之书,其成经排序,当与揲蓍变卦有关,又与联简成篇有关。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而《周易》的卦序及其义蕴在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和显示启示仍旧需要条分缕析而后融会贯通的研究。
……我相信中国的学者们,当他们了解这些想法并看到伏羲的所有创造都与我们的一致,将会乐于相信这位巨人也乐于代表上帝,造物主以及上帝从无中创生万物的创生过程的。《下经》有三十四卦,始于《咸》、《恒》而终于《即济》、《未济》,这种次序严整而上、下《经》并不对称的结构,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讨论,崔东壁有云: 先儒为之说者多矣,然皆未有以见其必然而不可易。
这个基础不应忽略,但是,倘若没有哲人们的着力阐发,则《易经》卦序的意蕴也得不到揭示。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潘宇廷先生认为: 《序卦》卦象相次大义,其来源本《乾凿度》,准其始、中、终而益以他义,整体之结构杂而不乱。内涵格的积的说法统一了卦图演成的重卦法和邵雍的连续二分法。其序卦也,用建构原则而不用平等原则,是以意味深长,后世儒者多不能晓。故《易》者,因果之书也。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其主旨也是教,可见,卦序之义蕴是有连贯性的。
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寄偶之变尽。原载《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4期,注释从略。
……王鏊《震泽长语》云:汉文帝时,《十翼》所存惟彖象、《系词》、《文言》。所谓相反,是指前后两卦有一种逆向转换的关系。
如牟复礼(MoteF.W.)所论:任何断语利见都不能尽言《易经》的重要性,他以荣格为例,说明当代的思想家所认识到的《易经》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莱布尼兹对于《周易》的理解,着重点在六十四卦的卦序和二进制的一致性上,而对于《周易》的神道设教的思想反而没有留心。
(《陔余丛考·〈易〉阙文衍文》) 关于《序卦》的性质,韩康伯《周易注》以为: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蕴也,盖因卦之次,托以明义。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还。这样,就以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观念,解释了世界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将对过程性思维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了。比如,张清宇先生在沈有鼎先生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学内涵格的方式,把卦的交错和交综解释成内涵格中的代数运算,提出了错综不变组的概念,并用以分析《周易》卦序结构。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象数和义理的贯通,正是以卦象、卦序为基础。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今《序卦》不然,以是为天地万物之所常有也,鳞次栉比而言之,以是为铅椠篆籀之常文也。
《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四、《周易》卦序与学术发展的方向 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进一步探讨《周易》的卦序及《序卦传》的内涵,梳理其历史衍变,可以为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拓展提供借鉴。观圣人之书,须布遍细密如是,大匠岂以一斧可知哉。问:如《序卦》中亦见消长进退之义,唤作不是精不得?曰:此正是事事夹杂,有在里面,正是蕴。虽然,因而至于八,虽常住,乃非其初,必精以云,是真常住者,惟太极已。
至于《序卦》取反复旁通之理,可以例分辨三十卦与三十四卦之阴阳,此可全部说明其理,绝无一卦可上下变动。按照这个次序,足以了解到天道变化、人事祸福、国家安危的道理: 卦之所以序者,必自有故,而孔子以义次之。
(《上篇》)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下篇》) 其二、以不可以如何或不可以不如何,故受之以某卦的句式所表述的以否定性陈述为前提的因果关系。
随着中国哲学视野的日益拓展,《易经》总是能巧妙地适应中国思想的各种诉求。而在这个永无穷尽的发展历程之中,各个相互连接的环节之间,又存在着一种或相因,或相反的关系。